“长幼之序”与“孝”
发布时间:2023-07-02
《弟子规》中有言: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古代,长幼有序是很鲜明的特点,但是当这一规定与“孝”这一主题相碰撞时又会产生出怎样的火花呢?下面就是我们要分享的故事。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先后养育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的品行都十分优秀。季历大婚后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古公的孙子。古公很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孙子,仿佛不经意间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振兴我家的恐怕是这个孩子!”
事实证明,古公的预言没有错,这个孩子就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古公的预言虽然对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封建王朝的立嗣体制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论长幼,泰伯自然是第一人选;论起身份,三人都不相上下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排序,这个王位都不可能落在季历头上,而不落在季历头上就意味着不可能落在姬昌头上。
泰伯知道父亲的心思,他为了成全父亲这个心愿的同时又不破坏礼制,就在某一天佯装采药而离开了家。他一离开,仲雍马上就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于是他也以同样的理由离开了家,兄弟俩相继出走,把河山让给了最小的弟弟,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社会早期,王公贵族和市井平民似乎没有太大的差距,同时宫廷内部也没有那么多血迹斑斑的屠杀,这个时期的风气似乎还停留在尧舜禹禅让时期的样子。也正是这种掺入了孝亲成分的良好风气造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历史,我们在赞叹周文王的时候,也请不要忘记家族的两位先祖:泰伯和仲雍。是他们两个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而甘愿放弃本属于自己的王位,这种大忠大孝着实令人敬仰,而这种拱手河山的姿态也确实不是每个继承人都能做出来的。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而泰伯和仲雍愿意舍弃小我的利益而成全父母的心愿,真的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它不像中国历史后期,太子们为了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既血腥又残忍,“孝”这一永恒主题在维系兄弟之间和谐稳定的关系以及整个周王朝的统治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